香港雖是石屎森林,但原來也可以在郊野公園找得瀕危物種如「短腳角蟾」;香港開埠歷史雖然短,但原來一些歷史文物如「大潭無字碑」卻仍然保留至今。全靠一群熱愛郊遊的都市尋寶奇兵,在港島三個郊野公園發掘出十個生態文物熱點,讓香港市民日後可以欣賞這些隱藏的瑰寶。
這班尋寶奇兵是早前由港燈與長春社合辦的「我最喜愛港島生態文物熱點大搜尋比賽」中的得獎者,他們於今日舉行的頒獎禮上向市民介紹得獎熱點,當中包括分別奪得學生組冠亞季軍的「短腳角蟾」、「地衣」和「燒烤場的蝴蝶」,以及公開組的冠亞季軍熱點:「大潭無字碑」、「羣帶路碑石」和「山上觀群鷹」。
奪學生組冠軍的,是由就讀港大生態及生物多樣性學系的蘇樂軒所提名的「短腳角蟾」。他在一次生態夜行中,在龍虎山郊野公園找到這個喜愛「夜蒲」的傢伙:「短腳角蟾是香港原生物種,已被國際權威組織世界自然保育聯盟評為瀕危動物。它們臉上有角,樣子趣怪,多在夜間出沒,而雄性會在每年春夏的繁殖期,利用叫聲吸引雌性,所以這個時候會較易找到它們。」
至於在大潭郊野公園找到的地衣、虎斑蝶和斑鳳蝶,儘管在香港較常見,但能在市區附近這樣集中地見到它們,亦算難得。地衣在香港有二百多個品種,它是由藻類及真菌結合而成,對於空氣中的物質十分敏感,稍多污染物即會死亡,因此是天然的空氣質數指標。
榮登公開組榜首的文物熱點「大潭無字碑」原來有一對,一座位於大潭灣北面近紅山半島,另一座位於大潭灣南面近石澳。石碑具有軍事用途,於二十世紀初由英國海軍設立,作海事演習用。它們約十米高,相距一海哩,並且緯度相同,以供船隻量度距離。
而憑同樣位於大潭郊野公園的「羣帶路碑石」及「水底遺址」分別獲得公開組亞軍及優異獎的黎錫棠,則是行山和釣魚的發燒友。他表示:「羣帶路碑石有兩個典故,一是指香港開埠初期環繞港島而建的路,路形迂迴曲折像「裙帶」;二是相傳當時有位名叫「阿羣」的村民,專為英國人在大潭附近帶路入城,因而得名。」
至於「水底遺址」便是他一次到大潭水塘釣魚時遇着水退發現的。他指出,那裏是大潭篤水塘,水退後清楚見到當日水塘原址臨時泵房遺留下來的石牆、梯級等。市民只要在每年十二月至五月的旱季到那裏便有機會看到。
公開組季軍則由景物交融的「山上觀群鷹」奪得,由喜愛行山的徐奕超在香港仔郊野公園發現,他說:「市民只要在黃昏時間到香港仔郊野公園南面近甘道和山頂道之間的最高點,便會看到群鷹聚集,彷彿百鳥歸巢,在夕陽西下盤旋的美麗景象。香港人生活太忙碌了,往往忽略身邊美好的事物,其實大自然瑰寶俯拾皆是,只要大家肯放慢腳步,細心觀察,要發掘一點不難。」
是次比賽是港燈和長春社去年推出的「探遊綠港島」計劃的活動之一,目的為發掘及推廣香港島的生態及文物價值,並增進市民對保護自然環境及文物古蹟的意識。比賽於去年底舉行,邀請公眾人士於龍虎山、香港仔及大潭郊野公園或其鄰近區域發掘生態及文物熱點。是次得獎的十大熱點,將有機會納入計劃中將開發的港島生態文物徑。
比賽合共收到超過三百七十份提名,擔任評判之一的港燈工程及發展董事尹志田認為得獎的熱點各具特色:「計有具歷史價值的羣帶路碑石、作為清新空氣指標的地衣,與及具豐富生態資源價值的南風道林地等,充分反映港島區其實也擁有豐富的生態文物資源。我們很高興能透過今次比賽和日後開發的生態文物徑與全港市民分享。」
另一評判長春社主席林乾禮則表示:「今次比賽的得獎作品優秀,反映出參賽者對大自然的濃厚興趣和觀察入微。而透過比賽期間舉行的教育講座,亦增進了市民和學生對生態文物的的認識和興趣,達到理想的教育果效。」
除尹志田和林乾禮外,是次比賽的評判還包括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主席余若薇、中西區區議會主席陳特楚、國民教育學會主席梁炳華及漁農自然護理署高級郊野公園護理主任林銳芳。他們根據各個熱點的生態及歷史文物價值、獨特性及趣味性、是否易於到達三個因素作為評選準則,再結合今年初進行的公衆網上投票結果,選出下列十大熱點: